学术出版新技术应用与公共服务实验室平台出席第十七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分享新技术在学术出版行业的应用与实践

责任编辑:编辑中心
2022-09-06

8月26日下午,聚焦“新阶段 新格局 新使命——向科技强国进军的中国科技期刊”主题的第十七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在安徽合肥落下帷幕。我司积极响应论坛主题,学术出版新技术应用与公共服务实验室副主任温文、学术出版新技术应用与公共服务实验室平台产品负责人沈宇宽、学术出版新技术应用与公共服务实验室技术负责人余建,以及学术出版新技术应用与公共服务实验室分享空间产品负责人韩凌翀出席本届论坛,以推动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为总体目标,共话新阶段、新格局下我国科技期刊肩负的重要使命,贯彻落实《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共建期刊做精做强之路。

“数字化转型对于中国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既是必经之路,也是难得的契机和挑战。”8月24日,学术出版新技术应用与公共服务实验室副主任、钛学术CEO温文在第十七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与融合发展平台建设”专题论坛的科技期刊数字出版解决方案产品发布活动上表示。

当天的专题论坛上,企业界和期刊界专家围绕学术出版新技术应用与公共服务实验室平台产品(以下简称实验室),分享实验室平台使用案例,从新技术在学术出版行业的应用分享与探讨中,实现服务科技期刊利用新技术加强办刊能力、提升影响力的技术革新。

 

顺应市场规律促进期刊数字化转型 为产业发展注入活力

 

科技期刊亦是科技媒体。在中国期刊协会副会长李军看来,当下,改革处于阵痛期,期刊发展处于瓶颈期,融合发展处于深水期,在这个节骨眼上应该充分吸纳技术界、出版界、产业界、金融界等资源,推动期刊资本、技术、商业、市场等多种合作方式,整合资源形成产业链,推动应用落地。运行科技期刊应该坚持社会效益优先,也要顺应市场规律,而拥抱技术促进数字化转型是顺应市场规律的第一要义。

 

所以,“学术出版新技术应用与公共服务实验室”的产生和发展绝非偶然,我们实验室联合了中国期刊协会、中华医学会、北京钛学术智汇科技有限公司,以及各大入驻期刊社等机构,同时汇聚了行业需求、影响力、技术实力等各方优势,相信势必可以为学术出版行业找到一条通向未来的道路。

 

新的科技发展现状下 应重新定义期刊国际化

 

期刊行业的发展要进入一个论文质量数量同时提升的新阶段,创造国内国外影响力同步增强的新格局,拥抱技术实现国际一流科技期刊建设的新使命。

 

在新的科技发展现状下,《作物学报(英文版)》常务副主编徐云碧认为我们应该重新定义期刊的国际化。所谓的国际化,不是要代表世界上所有的国家或发达国家,而是要代表国际上最先进的科学和技术。“我们曾经担心TCJ所发表的论文中,中国作者论文的占比是不是太高。把不同国家作者、特别是中国作者论文占比作为衡量杂志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指标,这种做法值得商榷。”

 

这应当是我国期刊发展需认真思考的问题,会上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1)》(以下简称《蓝皮书》)显示,与中国作者发文规模相比,中国SCI(科学引文索引)期刊的发文量远不能满足现实发文需求。尤其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学术文章产出国,2018-2020中国大陆地区连续三年SCI和SSCI发表论文数量第一。但是相比于中国作者的发文数量,中国优秀科技期刊的数量还远远不够。2020年,SCI所属数据库Web of Science收录中国作者参与发表论文53.6万篇,这53.6万篇论文中只有3.6万篇发表在了中国自己主办的学术期刊上。近30年来,我国重要科研成果大多首发于国外期刊,中国科技期刊在国际上的学术影响力整体较弱。学术“自留地”日渐贫瘠,对致力于打造科技强国的中国而言,是亟须破解的现实问题。

 

要努力在国际科技期刊竞争中缩小差距 谨记变与不变的“三重属性”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图书馆馆长郑永飞援引日本研究报告指出,在有关自然科学领域研究论文的全部三项关键代表性指标中,中国实现“三冠王”,此前只有美国能够做到这一点。在世界主要国家科学类论文总数变化中,中国科学类论文总数呈指数型上升。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科技政策专家卡罗琳·瓦格纳(Caroline Wagner)教授在接受《科学》记者采访时表示:很多人都低估中国学术界,认为他们出产了大量成果,可质量有限。这类观点是短视的。

 

“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实施以来,一批优秀期刊跻身世界一流阵营,科技期刊数字化、平台化发展稳步推进,学术交流生态体系不断完善。但是,我国科技期刊仍存在原创引领不足、供需对接不畅、转型发展不力、支撑力量不强的发展短板。”例如TCJ在国际化的道路上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与国际一流期刊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

 

“创办几个一流期刊或许不算太难,但要赢得国际科技数字资源竞争,十分困难。”郑永飞表示,目前,中国科技期刊出版缺少国际化的学术出版集团,尚未获取国际学术出版利润。而中国英文科技期刊大多“借船出海”,出版是“短板”。论文发表总量世界第一的背景下,中国科技期刊较难吸引来自中国科学家国际一流水平的稿件。

 

与此相对的是,国际科技期刊出版多以“巨无霸”模式发展,通过出版“系列刊物”来覆盖科学界的每个角落。同时,国际科技期刊出版拥有成熟的技术平台、国际化的管理能力。

 

而且随着版权的越来越受重视,也暴露出了我们行业内很多期刊的问题,尤其是对于授权的范围和合法性没有做好。近年来作者维权的事件不断发生,大多数就是针对未合法授权而进行传播的情况,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迹象。

 

我们实验室也与各方人员在不断地探索,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解决这些问题。希望用技术为学术出版赋能,提升学术出版水平和影响力,放大内容价值,打造一个让刊社、作者、用户、技术服务商等全行业全产业链共同受益的平台。具体来说,实验室将实践学术与产业融合发展,促进新技术在期刊行业的落地,比如,用区块链技术保护知识产权,对原创内容实行去中心化运营,以及通过大数据技术精准获取目标资源等。此外,实验室还将通过寻找优质资源和合作伙伴,促进学术出版“破圈”,使小众的学术出版获得更大发展空间。

 

科技期刊具有三重属性,分别对应不同人群的多种需求:本质属性对应读者、作者等的个人需求,职业属性对应科研工作者、图书馆人员等的群体需求,产业属性对应出版社和集团等出版单位的盈利需求。

 

因此实验室的成立体现了中国期刊协会在科技、学术出版领域的一次探索,依托先进技术,发挥巨大的引领作用,让原著作权人主动参与进来,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成员,真正实现各方共赢。

南宁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杨军在会上分享了实验室平台使用案例,与会人员可以直观看到通过建设好这个平台,推动学术出版业的健康有序发展,“这些年中国科技期刊的各种利好,无论是从政策引导,还是资金扶持以及评价体系的改革等,都带动了各类期刊的学术组织力、人才凝聚力、创新引领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显著提高。”期刊行业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迎接新兴技术,以饱满的热情开创新的融合出版新业态,为读者和用户提供更多的服务。

 

打造高质量科技期刊 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交流平台

 

平台建设是期刊实现数字化转型的基础。去年我们实验室通过打造去中心化模式、以用户和服务方为主体的文献发布平台,构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期刊数字出版解决方案产品,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现在我们实验室又推出了钛学术分享空间希望将各方角色融入进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的重要内容,推动版权保护体系的建设,保护原著作权人的权益,也希望借此可以带动学术出版的版权市场。

 

与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部主任、Neuroscience Bulletin(《神经科学通报》英文刊)主编段树民的观点达成一致,暨认为科技期刊的办刊目的就是给科研工作者提供一个工作交流的平台,便于同行内相互讨论,根据发现的问题继续研究、推进。

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是我国科技期刊出版界最高端、最具影响力的行业论坛之一。本次科技期刊发展论坛为期3天,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让学术界、期刊界、企业界以及期刊管理部门等各界人士汇聚一堂,通过讨论科技期刊的共同问题,找到解决方案,暨以开放数据平台为媒介,加强与出版社和期刊之间的合作,建立论文关联数据仓储中心机制,让众多中国的科技期刊受益,得到高质量的快速发展,也将使广大中国科学家受益,这也是对国际科学的贡献。

                  学术出版新技术应用与公共服务实验室、北京钛学术智汇科技有限公司 供稿